2021年8月,我满怀热忱加入盘州市中医医院康复科。初入临床,跟着前辈们穿梭在病房与治疗室之间,学习各类康复技术。我如饥似渴地学习,从基础评估到制定个性化方案,每一步都严谨以待。忙碌的日子里,虽然疲惫常常席卷全身,但每当看到患者因我的努力而有了些许好转,那种从心底油然而生的充实感与成就感,便让所有的辛苦都烟消云散。

工作半年后,我获派外出学习儿童康复。深知责任重大,全身心投入,日夜钻研理论技术,决心为困境中的孩子点亮希望。学成归来,2022年5月,那是我第一次独立接待需要康复治疗的 6个小朋友,面对孩子们清澈的眼神和家长的殷切期盼,我倍感压力,但这份信任也化为强大动力。从此,我与这些小天使紧密相连,每天我陪着他们从最简单的抓握动作练起,看着他们一次次尝试,一次次失败,又一次次重新振作;带着他们进行复杂的认知训练,在他们偶尔开窍的瞬间,心中满是难以言喻的欣喜。见证他们从笨拙到灵活、从茫然到认知清晰的点滴进步,每一次微小的成长都深印我心。

小泽,我的首位脑瘫患儿,六岁了还不会独立行走,六岁的他,本该在操场上肆意奔跑,却因脑瘫连独立行走都成奢望。他扶着康复训练的平行杠,双腿不住颤抖,即便他奶奶小心翼翼松开手,不过数秒,他就因重心不稳轰然倒地,肉乎乎的膝盖瞬间磕出淤青。小泽咬着嘴唇强忍着不哭,奶奶别过脸去偷偷抹泪,那一幕如重锤般敲击着我的心。奶奶布满皱纹的手颤抖着握住我,对我说,这是他做康复的第六年了,我就盼着他能自己走路、上下楼……”这份沉甸甸的期盼,让我攥紧了康复方案。
往后的日子里,我们开启了漫长的康复之旅。从最基础的肌力训练开始,我每天握着他绵软无力的小腿,辅助他进行抬腿、蹬踏……手功能训练更是艰难,他连抓握一个小玩具都费劲,指尖总是不受控制地颤抖。我握着他的小手,一点点矫正姿势,无数次重复抓放动作。
春去秋来,康复的时间一天天过去。终于,在坚持了整整一年后,奇迹悄然降临。那天,小泽像往常一样扶着栏杆练习站立,我轻轻松开了手,原本以为他会像之前那样摇晃倒下,可他竟稳稳地站在原地,紧接着他迈出了第一步,第二步……虽然步伐有些蹒跚,但他真的独立行走了。小泽仰起红扑扑的小脸,骄傲地说:“老师,我自己能走稳啦!那一刻,所有的坚守、所有重复的训练,在孩子踉跄却坚定的步伐中,都化作了最温暖的回报。这些点滴进步,不仅是孩子们成长的见证,更让我收获了家长们满满的信任。2023年,当我手捧患儿及家长赠送的锦旗时,那一刻的感动与自豪,让我更加坚定了在这条道路上走下去的决心。

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患儿走进了我们的康复世界。然而,喜悦的背后,是重重困难的考验。患儿数量的不断增加,改善康复环境成为了迫在眉睫的事情。我有幸负责新儿童康复中心的筹建,从规划布局、挑选材料到设计功能区、安全细节,充分考虑到儿童的心理特点,选择了明亮柔和的色彩来营造温馨的氛围,让孩子们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进行康复训练。为了保障孩子们的安全,我对墙面、地面进行了特殊的设计,增设了防护设施。同时,还科学划分了训练室、评估室等区域,确保康复工作能够高效开展。在这个过程中,我和同事们付出了无数的心血和汗水。但每当想到孩子们即将在这个崭新的环境中快乐康复,我就充满了动力。2024年,新中心落成启用。看到孩子们在新环境中快乐康复、家长展露笑容,一切付出都值得。

在随后的工作中,我不断探索创新模式:开展一对一、小组课;培训家长、定期家访,实现医家结合;开设幼小衔接融合教育课,打通康复与教育。同时,严谨整理残联资料,确保患儿顺利申请救助补贴,获得更多支持。我深知早期康复干预是改写那些因先天缺陷、疾病或意外导致功能障碍的孩子人生的关键,这份事业是用专业与爱搭建通往正常生活的桥梁,值得倾注全部热忱。

2022年3月儿童康复中心成立,两个月后获批肢体、智力残疾康复定点机构;2023年3月成功拓展孤独症康复项目;2024年仅用两年时间,我们更是凭借卓越的服务质量与深厚的专业实力,儿童康复中心被评选为省级残疾儿童孤独症康复项目骨干机构,一跃成为区域儿童康复的标杆,其影响力在行业内与日俱增。
如今看着孩子们能走进校园、融入社会,我深刻体会到,这每一份荣誉背后,都是我们用爱与责任为特殊儿童铺就的回归之路。

回首这段从医之路,有过疲惫不堪的深夜,有过焦虑无助的时刻,但更多的是收获与感动。那些孩子们天真的笑容,家长们感激的泪水,团队成员们并肩奋斗的身影,都将永远铭刻在我的生命中。看着一个个特殊儿童在我们的帮助下逐渐进步,能够更好地融入生活,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份工作的价值与意义。在这条充满爱与责任的从医之路上,我愿永远以爱为舟,承载着孩子们的希望和梦想,不惧风雨,坚定前行,用自己的力量,为更多的“折翼天使”插上飞翔的翅膀,让他们在蓝天下自由翱翔。
供稿:盘州市中医医院 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