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程燕,六盘水市人民医院超声医学科副主任,也是医技第二党支部书记。回望十七载从医路,那些伏案钻研的深夜,那些面对疑难影像时屏住的呼吸,那些第一时间赶回医院的急促脚步,都清晰地串联起我对这份职业的理解与坚守。
这份坚守的种子,源于我的父亲。他是一位严谨的教师,用言传身教告诉我何为责任与专注。他离世时,我正踏入医学院的大门。那份未能守护至亲的痛楚与无力,像一根无形的刺,更化作一股无声的力量,深埋心底:要做一名真正能帮助患者、值得托付的好医生。
2008年,我开始了超声诊断的生涯。我深知,手中这小小的探头,是临床的“眼睛”,它“看”得是否清晰、精准,关乎诊断的方向,更关乎生命的走向。这份重量,让我不敢有丝毫懈怠。于是,我选择“走出去”和“钻进去”。“走出去”,是主动走进临床科室,追踪我检查过的疑难病例。我渴望知道最终的诊断、治疗的效果。每一次追踪,都是一次宝贵的学习。那些与临床医生深入交流的时光,那些在患者床边观察的细节,都让我对超声的理解超越了冰冷的图谱,有了更立体的维度。“钻进去”,是把这些疑问带回家,在灯下翻阅工具书,检索国内外文献。一定要弄明白,心里才踏实。我把遇到的复杂病例、查到的关键知识点、自己的思考和总结,都认真地记录下来。想用这些笔记和科室同事们分享、共同探讨。看着年轻医生们从中获益,技术的火种得以传递,是我最大的欣慰。
从年轻医生成长为科室的副主任,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我深知,一个优秀的超声医生,绝不仅仅是操作仪器的技师。精湛的技术是基石,但深厚的综合素养和人文关怀,才能让技术真正有温度,有力量。三年前,我在科室发起了“畅想阅读”读书活动。每月一期,大家聚在一起,不仅读最新的专业指南,也读文学、哲学、心理学。思想的碰撞,拓宽了视野,也让我们的心靠得更近。当这个项目获得市委宣传部颁发的“优秀阅读项目”,我被评为“优秀推广人”时,我知道,我们走对了路。这盏读书点亮的灯,照亮了我们服务患者的道路,让团队更具凝聚力。



医学的进步永无止境。利用休息时间参加学术会议,向省内外专家学习,成了我的习惯。我希望能把最前沿的技术带回医院。很欣慰,我们率先在六盘水市开展了《经阴道四维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妇科肿瘤超声造影》等新技术,让本地的患者不必远行,就能得到精准的诊断。看着这些技术落地生根,惠及患者,那份满足感难以言喻。当负责的项目在市科创凉都大赛中获奖时,我感受到的不仅是荣誉,更是肩上沉甸甸的责任——技术唯有服务于患者,才有真正的价值。



深夜的电话铃声,是命令,更是信任。无论何时,只要有急危重症或疑难患者需要我,我都会第一时间赶到。监护仪的每一次报警,家属眼中的每一份期盼,都让我手中的探头握得更紧。
精准,是生命赋予我们的唯一要求。看到患者因明确诊断得到及时救治,看到家属舒展的眉头,那一刻的安心,胜过千言万语。诊室里那些无声的锦旗,“尽心尽责技精湛精心呵护似亲人”、“医德高尚医术精关爱病患暖人心”……是患者给予我最高的褒奖。更让我珍视的是,一些患者康复后,仍会常来问候,分享生活的点滴。这份超越简单医患关系的信任,是冰冷的仪器无法捕捉的温暖,是我从医路上最珍贵的回馈。被评为“凉都好医生”、“凉都榜样·身边好人”,这份认可,让我深感责任重大。




回望来路,父亲的教诲犹在耳畔,那份因痛失而愈加坚定的初心,始终未曾改变。十七年,在声波的海洋里探寻生命的密码,我愈发懂得:医者的荣光,不在于多少奖项(虽然它们见证了汗水与努力),而在于每一次精准探查带来的希望,在于患者眼中重燃的光亮,在于用专业和温度守护住的那一份份平凡而珍贵的健康。
未来的路还长。我将继续磨砺这双“超声之眼”,让它看得更清、更远、更暖。带领团队,脚踏实地,精进不休。因为我知道,当探头滑过孕妈妈的肚皮,那强健搏动的小小心跳,就是对我十七年从医路最好的回答——守护生命微光,不负医者誓言。
供稿:六盘水市人民医院 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