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下午,六盘水市卫生健康局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2023年六盘水市医疗救治能力提升工作”相关情况。
围绕中央、省、市相关文件精神,六盘水制定了《2023年六盘水市整体提升卫生健康水平攻坚行动计划“九个专项行动”工作实施方案》。“医疗救治能力提升专项行动”作为九大专项行动之一,主要目标为:到2025年,50%以上县级综合医院达到国家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推荐标准,成功创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成省级临床重点专科20个以上。到2030年,确保六枝特区、盘州市各创建1所三级乙等以上医院,80%以上县级综合医院达到国家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推荐标准,建成国家临床重点学科(专科)3个,规划建设12个县域医疗次中心。
据介绍,六盘水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1790家,实有床位22155张。其中:医院153家,有床位16708张(含重症床位446张);基层医疗机构1199家,有床位5447张。153家医院中,公立医院18家(三级5家、二级12家、一级1家),企业医院9家(三级3家、二级2家、一级4家)、民营医院126家(二级39家、一级83家、未定级4家)。1199家基层医疗机构中,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2家、村卫生室1005家、社区卫生服务站102家。在保证“量”的同时,“质”的提升就是保障群众生命安全的第一抓手。
全力提升县医院服务能力
2022年3月2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明确六盘水市六枝特区人民医院、盘州市人民医院纳入“千县工程”县医院,要求2025年通过国家验收,2030年至少1家达到三级甲等医院标准,此外水城区人民医院、盘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服务能力全面提升。
2023年根据《省卫生健康委关于印发〈贵州省2023年县医院医疗救治提升专科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省级确定水城区人民医院普通外科作为县医院医疗救治提升专科建设项目之一,水城区根据区人民医院普通外科建设标准,积极在科室建设、人才培养、设备投入、科学研究等方面给予行政、资金和政策上的倾斜,大力推进区人民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建设。
加快建设省级区域医疗中心
2022年11月4日,六盘水市人民政府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签订了共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合作协议;2023年6月16日,正式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签订建设方案,举行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六盘水医院挂牌仪式;六盘水市人民医院按照省级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建设要求组织大型医用设备招采工作,拟分7个标采购价值12948.3万元的医疗设备38台,现21种25台设备已招标完成,招标成交金额为10308.58万元。医院在专科建设方面,已立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个(胸心血管外科)并获批500万元建设资金;省级临床重点专科8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建成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不少于3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不少于8个);在科研课题及新技术方面,获省级课题1项、市级课题16项、新技术新项目23项。
大力开展临床重点专(学)科建设
2021年—2023年六盘水全市共立项2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六盘水市人民医院胸心血管外科、重症医学科);9家医疗机构31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14家医疗机构80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获批4个省级重点学科,其中1个中医类,分别为六盘水市妇保院产科、六盘水市医院麻醉科和普外科、盘州市中医医院中医肺病科。
推动建设县域医疗次中心
根据六盘水市区域特点及群众就医需要,六盘水市拟建设12个县域医疗次中心,其中,六枝特区3个,盘州市4个,水城区4个,钟山区1个。2022年,六盘水争取到并完成2个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任务(六枝特区郎岱镇卫生院和水城区发耳镇卫生院),争取到省级补助资金1000万元。2023年,六盘水争取到4个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任务(六枝特区岩脚镇卫生院、盘州市保田镇卫生院、水城区龙场乡卫生院、钟山区南开乡卫生院),建设内容主要为科室增加或合并、人员配备或提升、补充设备采购以及部分基础医技楼建设改造等,争取到省级补助资金2000万元。
优化院前急救网络
根据省级统一安排,六盘水市设1个市级急救中心、2个县级急救中心(六枝特区、盘州市)、2个市级急救中心分中心(水城区、钟山区)。六盘水全市4个急救中心(分中心)均为指挥调度型急救中心。全市乡镇卫生院纳入“120”院前医疗急救网络管理已达到100%。在出现突发事件时,六盘水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都接受各级急救中心调度并积极参与紧急医学救援工作。
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六盘水全市现有中医医疗机构153家,其中,中医医院16家(公立中医医院4家,民营中医医院12家);共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2家,均全覆盖设置中医馆,已实现县域中医医院及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全覆盖。推进政府举办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设置中医科、中药房,开展中医药服务,全市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医院和3家妇幼保健院均已设置中医科,已基本建成以市、县中医医院为主体,综合医院等其他类别医院的中医科室为骨干,社区和乡镇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
记者:彭启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