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怀平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提升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现就建议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省委、市委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乘此之机,六盘水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以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为抓手,以学科建设为重点,不断完善中医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中医药人才队伍,着力提升服务能力,全市中医药事业取得新成效。
我市构建了以中医医院为龙头、综合医院中医科为骨干、乡村中医药为补充的三级中医医疗服务网络,融合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为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目前,市、县均挂牌成立中医药管理局,各地均成立中医药管理体系工作专班,建立市、县中医药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印发了《六盘水市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和《六盘水市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计划(2023—2030年)》,全面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管理。
一、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增强人才队伍动力
全市现有公立中医类医疗机构4家(六盘水市中医医院、盘州市中医医院、六枝特区中医医院、钟山区中医医院),非公中医医疗机构154家。盘州市中医医院2023年通过三级中医医院评审,市中医医院通过国家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复审。全市获批国家级特色专科1个,完成省级重点专科5个,在建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专科2个、省级中医优势专科2个、中医特色科室2个。全市按标准建成92个乡镇卫生院(街道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其中,省级示范中医馆13个,配置了基本医疗设备,中医馆实现全覆盖。
全市依托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实施名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项目,持续推进市级名中医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中青年中医药人才后备队伍。近年来,我市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依托贵州人才博览会、秋冬季校园招聘会等平台,组织全市医疗机构参加人才引进,“十三五以来”全市共招考和引进中医药相关专业人才100余人。获批省级中医名医传承师资22人,传承人44名。建成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4个,学术思想继承人32人。为充分发挥中医药适宜技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优势和作用,更好地为基层群众提供便捷有效的中医药服务,我市着力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2023年以来,成功举办首届全市中医药技能大赛,参赛选手100余人、参加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2人、“黔医人才计划”广东班培训3人、“全科医生转岗培训”5人、“西学中”培训学员82人、“贵州省中医馆骨干人才培训”99人、“贵州省中医护理骨干人才培训”15人、“中西医结合康复适宜技术培训”100人。持续开展中医医术确有专长医师资格考核审核工作,近三年来,31人取得中医(专长)医师资格。实施乡、村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大提升工程,开展村医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已累计培训1213人,通过培训,60%的村能开展中医药服务,中医适宜技术得到普及和推广。
二、上下联动,加大紧密型医共体建设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全省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实施意见》(黔府办发〔2023〕20 号)文件精神,六盘水市多措并举,出台了《六盘水市 2024 年深入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重点工作任务》文件。优化岗位设置,规范聘用管理,促进人员合理流动。落实专业技术人员在医共体内多点执业无需办理执行地点变更和执业机构备案手续的政策。牵头医院每年选派医务人员下沉到成员单位工作,确保每个乡镇卫生院、街道卫生服务中心至少有1名上级医疗机构主治医师以上职称人员常年服务。强化对医共体建设的支持,建立健全城市三级医院与医共体结对帮扶机制,开展帮扶的城市公立三级医院对医共体至少派出3名以上专家给予医疗、药学、护理、管理等常年驻守指导。完善“双向”转诊机制,患者在医共体牵头医院治疗后转至成员单位的,由牵头医院原诊治医生跟踪指导后续治疗,成员单位可使用患者后续治疗必需药物。
三、突出中医特色,开展“门前”服务
全市已累计建成省级重点专科5个、中医优势专科2个,在建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专科2个。首个国医大师何成瑶工作站落户市中医医院,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大师级”的专家服务。通过不断强化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优势。目前60%的村能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实现“门前”服务,方便群众就医需求。同时,卫生行政部门积极与医保部门对接,全市纳入诊疗项目目录的中医及民族医诊疗类共涉及138项,包括中医外治、中医骨伤、针刺、灸法、推拿疗法、中医肛肠、中医特殊疗法、中医综合类、苗医9个亚类,纳入医保报销范围的共123项,占比89.13%,极大程度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四、多措并举,不断提升基层中医药人才政策倾斜力度
根据《六盘水市引进高层次人才办法》(六盘水人领发〔2019〕1号)第二章第(七)条:我市急需紧缺的其他特殊人才,可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引进,如公立医院(含公立中医医院)在引才过程中,若拟引进人才不满足引才办法中的学历、年龄等条件,可通过“一事一议”方式引进急需紧缺人才。下放干部选拔任用、岗位管理和公开招聘权限。根据《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关于进一步做好市直事业单位科级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通知》(六盘水人社局发〔2019〕75号),2019年6月10日起,市直事业单位(包括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七级、八级管理岗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由任职报批制改为任后报备制,由主管部门党委(党组)负责,在党委(党组)讨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备案即可。2020年12月11日起,六盘水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实行备案管理,市、区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均可按规定自行组织公开招聘。通过下放管理权限,落实用人自主权,进一步激发了用人单位自主培养、管理使用人才的活力。畅通基层中医药人才职称晋升通道,严格按照《关于规范基层事业单位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认定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黔人社厅通〔2015〕153号)要求,落实基层医务人员职称评审工作。按照《六盘水市 2024 年深入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重点工作任务》文件,落实“两个允许”要求,合理调控县级及以下医疗卫生机构间人员收入差距。
五、弘扬中医药文化宣传及普及
建成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1个。每年七月,在全市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贵州省中医药条例》宣传月活动。充分利用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广泛宣传中医药文化,大力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进机关等“六进”活动。普及中医药文化和养生保健知识,营造了信中医、用中医、爱中医的良好氛围。2023年10月21日,我局联合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六盘水市中医医院在市人民广场举办了主题为“中医中药护佑健康-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的大型义诊活动,邀请了国医大师何成瑶等国内知名专家及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等30多个重点科室共47名专家到现场为六盘水市民进行义诊,义诊活动共服务市民2064人次,发放健康宣传资料千余份。
六、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持续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决策部署,全面推进我市中医药工作持续健康发展。二是搭建人才成长平台,不断加强人才内部培养和外部优秀人才引进,推动医疗机构间人才交流。完善人才薪酬激励机制,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完善落实基层医疗卫生人才优惠政策,加强在岗人员中医药技能培训,提高基层医疗机构中医特色服务能力和水平。三是持续推进中医医院为龙头的医共体建设。强化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全力打造中医特色服务重点专科,筛选发布一批中医治疗优势病种、适宜技术和疗效独特的中药制剂。四是充分发挥市县中医药学会(协会)作用,强化中医药人才培养与学术交流。发挥中医药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加强各部门间的信息沟通协作。加强中医药的传承保护、理论探索、临床研究,挖掘、整理中医药医理、药理和临床诊疗技术。推动非遗创新转化,探索建立利益分享机制促进民间验方秘方保护利用,调动社会资本参与推进中医药非遗项目与产品产业化。五是按照《国家医疗保障局关于印发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贵州省“十四五”全民医疗保障规划》要求,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加快建立管用高效的医保支付机制为目标,探索建立适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推进中医药适宜技术和优势病种支付方式改革,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健全多元化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希望您在以后工作中,对中医药工作提出更多的宝贵意见和建议。